这个六一,我们在山里造浪
2022-07-08 11:29:59
文章来自 | 差评官网
六月一日,国际儿童节,差评君的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说“差评”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送上了一批特殊的儿童节礼物——由差评的编辑团队们共同编写的《造浪者》科普读物,希望在这个六一,为他们带去一些不太一样的惊喜。
我们造的是什么浪?
除了捐赠图书,这次“差评”还以六一为契机,首次发起了“造浪计划”,但其实早在2020年初,我们便立项了 “平行时空”公益项目,希望借由“平行时空”让因为种种原因没办法接触科技的人群可以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前段时间的全球无障碍日宣传日,我们在杭州武林广场的大屏上发布了一则发问视频,得到了央视报道,在这则视频里,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如果不会用智能手机,你要怎么扫码乘车?
如果看不见,听不着,你该怎么拥抱互联网?
你知道什么是数字鸿沟吗?
而除了和这几个问题直接关联的老人群体和视障、听障人士,在“数字鸿沟”的另一边,还有一个群体,就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疫情初期,我们甚至看到相关报道:许多学校停课,调整为线上教学。而住在偏远地区的学生们,不少都因为基础设施缺乏(家中没有顺畅的网络环境、缺少电脑或智能手机等接入互联网的设备),无法顺利上网课,甚至多个孩子共用同一台设备上网课、爬到雪山上获取信号。
从那时起,这些孩子们就成了我们一直挂念的一群人,而这次发起的“造浪计划”,正是希望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让这些孩子们被更多人看到,也希望借助内容的力量,对欠发达地区的儿童群体科学认知不平衡的情况进行长期的公益探索,为他们带去一些关于“科技和互联网”的有趣知识,我们期待着他们也能成为一朵朵升腾而起的“浪花”,掀起属于自己的浪潮。
我们在山里造浪!
这次活动前后准备的时间非常紧张,好在在形式的选择上,我们很快便达成了共识——既然是六一,就应该准备礼物,于是我们想起了去年出版的《造浪者》,《造浪者》主要讲述的是互联网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和优秀发明家的人物故事,延续着我们一贯的内容风格,语言比较通俗有趣,加上这本书全彩插图的装帧风格,我们觉得很适合孩子们阅读。于是我们决定送书!
在书本内容得到相关学校老师的认可后,我们便快速行动起来,沟通、采购、以及一点小心思:抽卡!在送出的每本书中,我们还附带了一张纯手写的卡片,我们把它称之为“浪花卡”,在卡片上写着对孩子们的祝福和寄语,这场活动差评的同事们基本全员参与,而另一部分卡片内容则来自于差评公众号“聊一聊”板块的征集。
聊一聊板块内容征集
话题发起后仅一天,差评公众号的聊一聊留言后台就收获了600多条留言,远超平时该板块下平均两三百条的留言量,差评君在这些留言里挑选了整整4个小时,而其中的许多留言也十分让人动容。
大家的留言
有从山中走出的“孩子”👇
有现身说法者👇
有温暖的鼓励👇
有暖心的忠告👇
亦有“诗”和远方👇
有的评论因为过长没有办法写在卡片上,但我们都有看到👇
还有很多评论,虽然不是给孩子的留言,但同样充满意义。
有受助者 👇
有奉献者👇
有亲历亲为者👇
教育的意义亦在于传承!
其中一些评论提到的许多问题差评君也在挑选内容的过程中加以了考虑,感谢你们的反馈和建议,因为这样的反馈,让我们更加感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并会调整做得更好!
这600多条留言中,被提及最多的,还是“学习”和“读书”,读书改变命运,也和我们这次的想法不谋而合。
或许也正因为人们对于读书和知识的这种普遍共识和强大认同,所以提起读书,大家的感触也都更加真挚和丰富。
而在差评同事们的众多留言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非常用心的内容。
大家纷纷用文字、甚至画图的形式为孩子们送上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心意,全员手写,诚意满满!其中b站up主“可以去你家嘛”的君茹,还放进了两张限量卡片,可以实现抽到卡片孩子的一个小心愿,于是,现场的卡池当中真的有了两个“SSR”的存在,孩子们在现场也是期待满满,场面一度非常欢乐。
负责和我们进行这次捐赠对接的胡老师说,这边有许多孩子们都是留守儿童,在她的班上39个小学生当中,留守儿童将近有30人,平时六一很少会收到礼物,因此我们这一次为他们带去的惊喜,让孩子们非常开心,甚至有孩子嚷嚷回去哪怕用老年机也要关注“差评”。
另外,由于这次的捐赠活动临近期末,初三的孩子们没有直接参与,给他们的书本则是以图书角的形式进驻到了他们的教室。
图书角的《造浪者》书籍
在期末前考试前的最后一节课上,胡老师还组织本班的学生们开展了一次读书会,她在课上播放了B站差评君的《造浪者》相关视频,并用朗读分享、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大家理解什么是造浪者,他们为何可以被称作“造浪者”,并且给大家布置了几个小问题:
然而最后得到的孩子们的回应也千奇百怪,比如有一个学生对这读书本最大的问题是差评君的名字为啥叫差评君……
不过除去这些搞怪,孩子们的善良和单纯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由于种种原因,原本计划在这一天陪同孩子们一起进行这场班会的君茹不能如期而至。胡老师和我们说,读书会结束的时候,孩子们叫住她,问君茹为什么没来,并拿出一幅画,说是他们自发组织悄悄给君茹准备的惊喜,这让原本准备突然出现给到他们惊喜的我们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感情,这些孩子真的是天使吧!!!
抽到君茹卡片的两个小朋友和同学们一起画的画
造浪,需要更多力量共同努力
这次活动,我们在和一些公益组织和偏远学校老师的交流中也了解到,虽然有许多孩子已经拥有了智能机,但是学生中还有一部分是没有手机或者还在使用老年机的,由于父母都外出打工不在家,爷爷奶奶可能也缺少相应的电子设备。
“根据此前上网课的数据,有四分之一的同学不具备网课条件。”胡老师介绍道。
而对于其中的部分学生,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甚至不只是电子设备,比这个更重的,可能是生活本身。胡老师和我们说:“班上有一个女孩儿,母亲下落不明、父亲癌症去世了,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奶奶天天干农活照顾她,一个月300元的低保养她,更没有手机等电子设备。县里有过一次志愿者捐赠,看孩子看要什么东西,这个学生就非常懂事,她就是说想要给奶奶治痛的膏药,其他的想不出来,后来志愿者还是送了些柴米油盐和日用品过去。”但是这个女孩儿却在写给我们的信里的结尾说“我一定好好学习,完成爸爸的遗嘱和奶奶的嘱咐”。
孩子给我们写的信
大部分孩子虽然家庭条件困难,但是还是非常懂事,也很重视亲人。许多这样的孩子面对生活,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更多的成熟。在他们写的信里,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自己会不断努力,甚至提到打理好自己的家庭后还希望去帮助他人。但也有孩子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家庭的负担,并问我们“所以我应不应该努力学呢?”
他们应该努力吗,当然,但他们却天生就不得不比我们更努力,他们毕竟是孩子,“无风不起浪”,海浪的形成离不开外力的作用。“差评”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关注这些正努力积蓄力量的小浪花们,并能够在硬件设备、科学教育、乃至科技以外的方方面面进行更多投入,毕竟只有生活的各方面都得到基本的保障,他们才可以冲出大山,尽情地翻涌。
后续我们也将持续推进“造浪计划”,开展“我们在山里造浪”系列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帮助更多孩子更加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在科技的海洋里扬帆起航。愿未来,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为我们生活的世界着迷。
评论
暂无评论